目录
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
论马克思、恩格斯《神圣家族》中的宗教观 卓新平;1-7
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的意义 曾传辉;8-11
道教研究
从“三教一贯”到“仙佛判决”——《扬善半月刊》的风格转变及其原因 郭武;12-18
龙虎山法派考 张崇富;19-34
对“游历仙境”神话和早期仙传故事的“神话—原型批评”研究 苟波;35-40
黄鹤楼与道教关系之历史研究 梅莉;41-49
试论《老子》书中的“慎”观念 夏绍熙;50-55
李荣《道德真经注》中的庄学精神 刘鹤亭;56-63
《龙虎山志》的编纂及元本、张本、娄本间的承变 王文章;64-72
灵济道书综考 王福梅;73-77
《太平经》乐论思想疏考 韩伟;78-83
论六朝道教之德性伦理与道德教育思想 杨子路;84-89
至道与至美:魏晋“清玄”书风与道教美学实践 沈路;90-94
佛教研究
论佛教传统丛林教育的利与弊 段玉明;95-100
汉传因明的“能立”概念 汤铭钧;101-110
支僧载及其《外国事》综议 阳清;111-115
《诸经要集》与《法苑珠林》成书时间及相关问题考辨 王侃;116-121
宋元清规儒家化考论 杨逸;122-127
明初高僧释宗泐行实新考 孙海桥;128-132
印光法师“格物致知”思想初探——兼谈“格物致知”诠释说的流变 苏相君;陈兵;133-139
入世之风:《现代僧伽》视野下的民国佛教改革 朱勤滨;140-145
美国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研究 冯涛;顾明栋;146-150
民族宗教与西部边疆研究
彝族宗教“三灵”研究 吴秋林;郎丽娜;151-158
西南少数民族药王信仰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廖玲;159-164
“瑶传道教”的仪式功能及其象征意义——基于贵州东南部过山瑶村寨的田野调查 聂森;165-169
瑶族宗教与道教关系研究综述 袁君煊;170-175
彝族图腾崇拜研究评述及再思考 陈自升;176-181
安多藏区二郎神信仰源流考 仁增拉青旺姆;182-187
清代伊犁锡伯族关帝信仰研究 唐智佳;188-193
基督教研究
“文本/共处”的诠释方法:从希伯来传统及中国经典解读耶稣 李炽昌;194-203
哈茨霍恩与儒耶对话中的“内在与超越” 王计然;204-209
阿奎那的基督教德性伦理学及其对现代中国道德建构的意义 梁卫霞;210-214
拉萨宗座代牧区成立史实考述 刘瑞云;215-219
入乡随俗:抗战前河南教会医院本土化原因探析 谭备战;220-225
巴塘教会的最后时期及本土化特色 赵艾东;朱晓陵;226-232
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
萨满—祭司二分理论的误区 曲枫;233-238
宗教“神圣”论——以涂尔干的宗教学理论为中心 王萌;239-246
论原始宗教的经济理性 李静玮;王卓;247-251
“跽”式体姿:三星堆文化中的通神仪式探析 李为香;252-257
古代中国与近代老、越山地泰族春季节仪的比较研究 马伯乐;胡锐;258-263
上帝归来——段正元的上帝观及其现代意义 韩星;264-270
三大宗教会议与犹太教改革派的初步形成 胡浩;271-278
书评和信息
区域道教研究碑刻史料的新成果——《云南道教碑刻辑录》述评 盖建民;孙伟杰;279-281
溯黄老遗迹,述道学新命——第二届昆仑高峰论坛暨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16年年会综述 孟祥兴;陆杰峰;282-284
《宗教学研究》稿件格式要求 285
宗教學研究稿约 286